第(2/3)页 看过很多弘治黄釉瓷器的人,都会觉得,它们给人的玻化观感还挺强烈的。 但这其实是因为这个时候的釉料配方特殊,而且遗传下来的文献资料,也无明确记载。 所以,大家也没有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方法去判断。 只能从感官和接触面上看,弘治黄釉不仅拥有润黄润黄的“鸡油黄”釉面。 而且当釉料与胎泥的膨胀系数不同时,就会产生爆裂现象。 在一些暗刻花纹处,积釉较深的地方呈褐色。 拿着放大镜仔细看,往往看到流散的釉随裂走。 因而刻纹有呈锯齿的现象,且淋浇法(施釉方法)在凸线纹路上方釉层就比较好,呈色也较深。 黄釉器作为皇家御用的瓷器,流传的精品也确实比较少。 这颜色如何,出类拔萃否,是辨别弘治黄釉瓷器的关键依据。 如果做好了最重要的颜色,那最后剩下的就是款识。 从已经出土的弘治器物中可以看到,其底部的款识是“大明弘治年制”标准款识。 有白底蓝字和黄底墨字款,都是竖排两行。 立器一般是蓝底白字,且一般是双圆圈内书款。 碗盘类则用墨彩款多,且用娟秀的馆阁体书写,每笔笔锋清晰,字间距适中。 当然,有一些立器,以及盘和底小的斗瓷碗都设无圈款。 摸着手中的一件瓷胎,陈文哲感觉十分满意。 麻仓土做的胎,器型是公正的明代宫碗,其上凋刻了四朵牡丹。 这胎土、器型、纹饰都有了,再就是上釉。 对于上釉,陈文哲的技艺等级也已经超过大师级,到了宗师级。 大宗师是不用想了,他连头绪都没有。 也就是说,他还摸不到上釉这种工艺,大宗师一级的边。 但是,烧窑工艺,他却摸到了大宗师的一点边角。 这就行了,有着烧窑工艺配合,他费心费力做出来的这些精品,烧制失败的可能,已经尽最大可能的在减少。 这样一来,他烧制一件瓷器的成本,就要降低很多。 其他不说,只是麻仓土和釉料节省出来的钱,就是一大笔。 这也就是他,要是没有点家底,这种精彷的彷古瓷,还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