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此时黄釉是在白釉的瓷器或素烧涩胎上,用浇釉的方法施釉,被称为“浇黄”。

    又因其釉色娇嫩、淡雅、光亮如鸡油,又称为“娇黄”、“鸡油黄”,成为弘治单色釉中最负盛名的陶瓷品种之一。

    娇黄釉,烧成温度850-900℃之间,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。

    透明度出较高,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。

    近些年来,黄釉瓷器的价格水涨船高,备受推崇。

    尤其是代表黄釉瓷最高水平的弘治娇黄釉,其价值也就更加珍贵。

    一是弘冶娇黄釉瓷造型规整,修坯细洁,底足白釉。

    初期与成化白釉一样,中期发灰,晚期泛青色,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。

    二是弘治青花瓷盘的底部,均有塌凹现象,后仿者多为平底。

    弘治器物底足低矮,圈足光滑,后仿者底足稍高。

    三是款识中“治”字中的三点水,一般真物均低于“台”字,后仿者三点水和“台”字相齐平。

    四是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,极难仿制。

    弘冶黄釉两次上釉,均十分精细,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,后仿者多显拘谨。

    成化时偏黄白色,后仿者多发深黄色。

    弘治以后,历代都生产黄釉,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,但黄色偏重,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。

    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,釉面似有不平之感。

    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,也有釉面匀润的,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。

    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,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。

    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,均为刻官款。

    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,多为碗类,黄色深沉,已无娇黄之感。

    明代弘治时期,娇黄釉釉面光亮,淡雅悦目,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,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,更精细油润。

    且烧造工艺要求极高,后仿根本达不到弘治当朝的水准。

   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,所以弘治娇黄釉当之无愧代表着黄釉瓷的最高水平!

    明代各朝黄釉瓷器,首推弘治时期最佳。

    所以陶瓷史上,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,称为“弘治娇黄”。

    其艺术成就是明代御窑,不断探索烧造工艺的基础上,工艺技术高峰期的结晶。

    由于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,尤其是明清时期多由御窑为皇室专供。
    第(2/3)页